双塔山顾名思义,肯定是两座山头。这两座山外形奇特,两根巨大的岩柱拔地而起,由细而粗,仿佛倒立的宝塔。山峰陡峭,无处可攀缘,看起来似乎重心不稳,随时可能倒下。事实上也确实也很多游客在仰望此山之时,常常会心生惶恐,生怕这两座山峰会突然间倒下,将山下的人群掩埋。
01
《庄子·达生》:“梓庆削木为鐻,鐻成,见者惊忧鬼神。”双塔山如此险峻雄奇,当真是鬼斧神工的杰作。如此险峻的山崖,让攀岩高手也无从攀登,只能“以手抚膺坐长叹”。
经过测量,人们发现这两座山中,北峰高约40余米,南峰与其相差不大,但整体北峰比南峰略大。而矗立于这两座山峰之上的两座古塔更是令人咋舌不已。这两座古塔年代久远,由于年久失修都已残破不堪。但从肉眼也能看出,这两座塔都是用青砖砌成,还残存有少部分木结构,有风铃悬挂于塔檐。北边山峰上的古塔呈圆锥形,现存建筑高度约两米;南边山峰上的古塔保存相对完整,高约5.2米,下部还有一个大概约为1.5米的塔门。
其实,在清代的《钦定热河志》、《承德府志》等书上有过关于双塔山的记载,但是都只提及了双塔山奇特的外形以及双塔的存在,至于双塔为何人所建却并未提及。在其他的史料中,也未能找到关于双塔的建造者的记录。
直到1966年,一块残石佛像在双塔山附近被找到。而学者们也在纪晓岚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找到了这块佛像的来历:“距双峰里许,有关帝庙住持僧悟真云:‘乾隆壬寅,一夜大雷雨,双塔峰坠下一石佛,今尚供庙中,然仅粗石一片,其一面略似佛形而已。’”讲的便是乾隆四十七年(公元1782年)的某一天夜晚,这块佛像从双塔峰坠下,当天晚上大雨倾盆,电闪雷鸣,这块石佛从峰顶坠落之后,被附近的关帝庙住持悟真收藏,并供奉于庙中。
抗日战争期间,这座小小的关帝庙因为被毁,原本关帝庙的地址修建了双塔山发电站。从双塔山峰上掉下来的石佛,则被另外一座小庙的和尚收藏供奉。而这座小庙之后也被毁坏。直到几年以后,也就是1966年,承德博物馆的馆长在小庙旁找到了这块被砸碎的佛像。 从这块佛像的建造特征可以判断出,它是辽代早期的文物。由此可以基本判定,这两座古塔的修建年代是千年之前的辽代。
02
1976年唐山大地震,承德地区也被波及,从双塔山的峰顶上又掉落下几块青砖。这几块青砖形状不一,有长方形有正方形。通过对尺寸以及青砖背面的沟纹研究,学者可以确定这是典型的辽代砖。至此,双峰山上的古塔始建于辽代已经可以被确认。
生活于辽代的契丹人,要在这种山峰上修建塔庙无疑是非常艰难的事,说是劳民伤财也不为过,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学者们认为这应该是辽人修建的墓塔。
在契丹人的文化中,他们崇拜高山,认为人死之后应该回归于高山。契丹人的一些皇陵和祖庙就修建于高山之上,这种思想意识和南方的“悬棺”有着相似之处。契丹人建国之前的丧葬习俗迥异于汉人,他们有一种名为“树葬”的风俗,是将死者“置于山树上,经三年后,乃收其骨而焚之”。所以在这处陡峭的山峰上修建墓塔,对于其他人而言也不足为奇。
03
《阅微草堂笔记》记载了一个关于乾隆皇帝与双塔山的传闻。乾隆五十五年(公元1790年),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听说双塔山上有灵芝,便令人建造木梯亲自攀登上了双塔山。而在书中记载,乾隆于山顶上看见了有人生活的痕迹,却不见人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是一本志怪小说,所以记录于其上的传闻,是否确有其事也值得存疑。
民间传说,双塔山所在区域原来是一片汪洋大海,而这两座山峰本是露出海面的孤岛,人们是通过坐船到达岛上而修建的双塔。这种说法明显也只能是传说,承德地区是汪洋大海的时间恐怕要追溯到亿万年之前。
还有一种说法是双塔山原本是一道石墙,在上面修筑了墓塔以及其他建筑,由于地震石墙的大部分都崩塌了,正巧只留下了这两根巨大的石柱。不过这种说法也不足信。关于双塔的修建方法,目前并无定论。契丹人修建双塔,最有可能采用的方法是以两座石峰互为支点,然后架设木梯盘旋而上,以此作为通道运输修建材料,但这一说法也还未得到证实。
结语
对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物或者古建筑,要想知道其来历,通常要大费周折。其需要的不仅是研究,还需要好运气。就像双塔山峰上落下的佛像残片和青石砖一样,考古工作也是个需要禁得起等待和寂寞的工作呀。
参考资料:
《独秀山》
《庄子·达生》
《阅微草堂笔记》